2012年8月22日 星期三

布袋戲

 (此為舊文章)


 不久前,恰好有個機會,讓我看到了相對傳統的布袋戲。其中傳統是跟加入現代效果的布袋戲(比如霹靂)相比較的。這兩種之間———當然,界線不容易去劃分,而且在這裡也沒這個必要。問題並不在於:如何才能算是現代布袋戲?———究竟有什麼樣的差異呢?


 就題材來說,傳統舞台形式的布袋戲比起這類加入流行音樂與視覺效果並且在各種媒體上(電視、電腦或電影)播映的布袋戲要更為廣泛。後者或許可以一以蓋之:「奇幻武俠」。而傳統的布袋戲則以民間故事為主,畢竟觀眾是以一般人民為主的,頗有一唱三嘆那種悠長的味道。又因為戲偶、音樂、佈景都十分簡單,其妙處就在於操偶者的手法了,如何表現他/她的心境與意圖是很關鍵的。然而,與現代電視上的布袋戲一相比,就立刻會出現有趣的事情。


 我是以霹靂的布袋戲來與其作比較的,真要說布袋戲我看的並不算多。不過我想霹靂可以算是一種典型,一個商業化的代表,先不論其成功與否。我的意思是,為了將這種民間的活動搬上螢光幕前,霹靂將布袋戲的內容與其形式都做了許多的調整。至於是何者先行改變這也不是我關心的。一是戲偶的精緻化,這裡我說的不是「操作機關的進步」,而單純是指戲偶外貌上的打扮:更華美多樣的服裝、更細膩的臉部特徵與造型(頭髮、手、鞋、武器...)等等。二是外來元素的加入,比如配樂中加入更多樂器演奏(傳統布袋戲所使用的樂器並不多)、流行音樂節奏的出現、西洋服裝與配件的出現,甚至外語的使用。我的意思並不是傳統布袋戲中就不曾加入過外來元素,相反,所有的活動都是像這樣在其他因素的加入之下展現出新的面貌、打開新的可能。然而,正如之前提到,這種活動的觀眾(或說參與者)是一般民眾,當其中的樣貌改變時,這就意味著觀眾改變了。正是處在一個外來衝擊源源不斷的地方,使得這種改變方具有其意含,能夠被認可以及接受(注意是「能夠」,而非應該)。所以,察覺到外來元素的加入,這可以提出有關歷史的以及政治的問題:為何要做這種改變而非那種?觀眾們在面對這種改變時又何以能夠接受?


 三是攝影技術的介入。不同於傳統舞台,一切場景都是「生的」。在多透過一個攝影機的媒介以後,對於布袋戲也就可以當作一種影像題材來做改變,我是指部份場景以及後製過程。比如爆破、動畫效果,以及,我覺得相當重要的一個,也就是非舞台視點的出現。在傳統舞台上,觀眾採取全視角度,戲偶自哪裡出哪裡入皆一目瞭然(甚至操偶者的手也是)。戲偶就是在舞台中的一個點。而在電視中的布袋戲並非如此,固然可以將場景全數攝入,更重要的是加入了一些舞台上根本不可能的攝角,比如視點在腳部的仰景,還有特寫。特寫的對象還可能不是戲偶。如此一來,戲偶就再也不只是空間中的一個點了,有時它就是舞台,又有時它是空白的。


 用一個橋段來當例子:某甲跟某乙(要代以燕歸人跟六禍蒼龍都無所謂)兩人對殺,武器是什麼無所謂。一段打鬥以後,某甲遭某乙擊傷,口吐鮮血了。這裡要注意的是在傳統舞台上可以說不會有噴血這種效果的。假設有好了,但在全視觀點之下,這個場景所提到的就是「這個人受傷了」。不過在攝影機前,鮮血濺出的畫面會在中心,亦即,對其特寫。這時它所要說的就完全不同了,它再也不是一個某甲受傷的指謂而已,而是可見的劣勢,以及暗示一種殘酷的,所謂武林中人的命運。那殷紅的顏色不是一種效果,而是主角,它等著被認識。


 從偶的動作也可以看出一些東西。如果對霹靂布袋戲觀賞過一段時間的話,說話時有其動作:身子一沉,單手臂向前方一刺(積極的話題);或者,單手在身體前方兩側各點一次(描述與推論)。其他方面,反手在背或者閉眼則是沉著與思考的表現,在方位上是向下的,與此相反的則是雙手張開(不過通常會配上動畫)。還有表現出威脅、攻擊的姿勢則將單手高舉過頭。這讓整個看起來十分的真實卻又虛假:那看起來是自然的,但卻是人為的(我說的人為並非指操偶的動作)。


 這跟COS有點像。當COS不單純只是一種衣著的更換與對ACG的認知,而加入了攝影的呈現以後,這樣的攝影技術的介入就使得整個COS的活動開始改變其內容。這些參與者要注意鎂光燈,甚至不注意不行。這些COSER在鏡頭中呈現的目光是有意識的,他們知道鏡頭的存在,這難道不會改變他們的行為與姿態?這難道不會使他們開始轉而注意姿勢、表情與手勢從而自他人的注視得到認可?


 螢幕上的(或者,我講白一點,霹靂的)布袋戲裡面另外一個好玩的地方在於「招式」。這裡的神話十分明顯,招式名稱的呼喊,既不是對著自己,也不是對著敵人,而是對著觀眾的。它試圖讓觀眾知道它在做什麼,這又陷入了虛偽的命名遊戲之中:套套邏輯,藉著將名稱獻出後能夠謀殺其內容,將其清洗直至淨白,毫無附著之物。那就是招式,沒有更多的。從而招式又幾乎都是屬個人的(除了某些經常死而復生的傢伙),這呼喊先被化為空洞以後,填充入的是呼喊者自己,就得以從招式中「認出」角色來(這正是讓我覺得最有趣的地方)。


 從布袋戲談到COS也不是沒有原因。國內一直有些人在做這方面的活動(在台大即售會的時候幾乎都聚集在涼亭那),甚至有名到國外去了。兩者(我指COS跟布袋戲)在某些地方有些相似。或許可以建立COS布袋戲比較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