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8日 星期四

近日數感其之二

 一開始聽到「個性決定命運」這句話,是從一位老闆的口中。在深入講這句話之前,我想先說說關於這類人的「個性」。可能在商場上打滾過一段時間的人,特別當這個人又付薪水給別人的時候,這個人難以避免地具有自信,除了因經驗增長給她/他一種游刃有餘的感覺,另外就是某些事情確實能夠被其掌握,而這種掌握了甚麼的感覺通常都會膨脹到另人難以置信的程度:比如說,當這個人付薪水給一百個人,就會認為自己是一百個家庭的經濟來源(好像勞力市場本質根本不過是酒店);而他雇用了某個人(特別是剛進職場的新人或者是能力堪用的人),就會認為自己是在幫助被雇用者、在行善,甚至在回饋社會。
 當然還有其它很多的特徵。而且,說到這種膨脹的感覺,是不是都要怪這些人浪漫的腦袋(他們確實都是些浪漫主義者)倒也很難。就像剛才提到的,認為勞動市場跟酒店沒有兩樣的區別,其實也是因為有很大一群人是酒女,當然不見得會自稱酒女,甚至幾乎是無意間的舉動,但這很大一群人確實是這樣行動的。不過也千萬不要用結構的錯誤來替老闆們開脫:無論如何,酒女比較身不由己,但顧客大可以不上酒店。
 當初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我立刻就有反胃的感覺(換邊來講的催吐劑效果)。最近在交際的場合,我又聽到這句話。不過這次不是從老闆的口中,而是從酒女的口中。這一點不讓我驚訝,我只是從中瞭解到關於這句話的另外一種解釋機制而已。
 如果說要把這句話搞清楚一點(而不是如一般人囫圇吞棗地使用,就是這點讓他們自己成為酒女或是老闆),那就得要把好多個方面都弄清楚不可。首先是這句話最常出現的地方就是心理書籍(財經書籍通常也會具有這類的特徵),這只是我之前講過的社會病理學化的運用(心理學就是其佼佼者):你當前的處境來自於你某部分不足的(長期)影響。你賺不到錢就是因為你不夠堅持;你沒有異性朋友就是因為你難以掩飾不正常欲望;不圓滿的家庭來自於不健全的心態。諸如此類,其中最常被運用的領域就是在事業場合上。當前人類能夠達到最高的成就,就被認為在事業之中(所以有很多人才能談「藝術市場」或是「文化產業」),無法達成最低要求的人倍感焦慮(因為根本沒有其他的路了,除了拿水果刀;可是拿水果刀這件事已經被病理學化了,因此一個正常的人只會感到很焦慮,而絕對不會去拿水果刀),對他們來說最合理的問題就是:我到底有甚麼「病」才會讓我沒有辦法在事業中有所表現?
 然而,這裡的表現是甚麼意思也很值得玩味。比如說,一個人進了公司三十年都還是個職員(最多對外宣稱這個人叫「資深經理」了事),而另一個人五年就成了公司的某個幹部,自然而然容易認為後者表現比較好(而且後者的薪水一定會比前者高)。或許我們不太願意承認有人能力比我們好,而更常認為這是某種結構性的問題,導致「如我一般的很多人」有志難伸(這裡的志當然是事業的意思)。
 至少可以清楚的一點是,「個性決定命運」這種說法講的是你不成功是因為你個性出問題(不會是成功或是甚麼出問題)而沒有別的。所以唯一的需要就是改變你自己,這是一個自由主義與心理學結合的概念;從自由主義借來的是對自己負責的想法(就好像人生在這個世界上除了自己跟自身的自由以外就再也沒有別的東西了),從心理學借來的是個人不適的現實依據。簡單來講,兩者其實只是話顛倒著說:自由主義是「你不成功,所以你個性不好。」心理學則是「你個性不好,所以你不成功」。雖然「個性決定命運」是順著心理學的方式講,但它也要從自由主義借來敘述的格式。
 所以這讓成功者膨脹自己:你看,我成功了,我的個性中一定有甚麼比你突出之處;另一方面也可以給尚未成功者以慰藉:你看,這個成功的人這麼無恥,還好我不是成功的人。只要我們一直不斷地尋求心理學的解釋(也就是根本沒有人想要去管這個現實世界到底發生了甚麼問題),那這句話就會一直擁有其威力。

 某日我走進垃圾回收室,那裡空間很小,不過不知為何擺了一張辦公椅。當我踏進門的時候,一個清潔人員正坐在那張椅子上休息,她就像觸電一般跳了起來,咕噥在嘴裡很快地說:「沒,沒,我休息一下而已...。」邊跑出去了,我也同時:「不好意思,我只是...。」來不及說完人就走了。如果她沒那麼慌張我還想跟她聊一下的。


 最近政府的廣告成為新聞,其批評點在於「毫無內容,不知所云」。某節目的主持人舉出了之前某黨拍攝的「準備好了」的競選廣告作為對比。我不清楚這兩者有甚麼好對比的,說實在話,要說廣告有甚麼內容簡直就是在污辱廣告。廣告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要讓你曉得它有多少內容的,而只是要給你某種印象。我從來不曉得廣告也可以成為此種批評的對象,廣告本來就不是處在邏輯下運作的,甚麼話也不提就講自己準備好了,或許很感動人,但我們要感謝音樂跟拍攝手法,至於內容,實在很難談些東西出來。


 在我周遭不斷有事例證明,我們賣出去的遠比我們想像的多,我真的很害怕成為這種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